“越剧皇后”姚水娟(下)
1938年5月,姚水娟敲开了时任“越吟舞台”专职编剧樊篱的家门。作为“越吟舞台”当家明星的姚水娟深感市场竞争之激烈,对于剧目的改良迫在眉睫,又逢国难当头,她想摒弃老路,创排一出契合时代背景的新戏来谋求出路。搏击潮头站前列,千帆竞进敢为先。1938年9月,上海天香大戏院即上演了樊篱编剧、姚水娟主演的《巾帼英雄花木兰》,此戏揭开女子越剧改良创新的序幕。《花木兰》连续演出近一个月,获得空前的成功,上海评论界称之为“振聋发聩,使人猛省的时代好戏”。上海当时的英文刊物《大陆报》盛赞姚水娟饰演的花木兰犹如法国的圣女贞德,这是英文刊物第一次公开评论女子越剧。
同年,上海的三家报社联合举办由读者票选“越剧皇后”的活动,当时同在上海的越剧女班有10副之多,扮演旦角之名伶济济,姚水娟却独占鳌头,当仁不让地折得桂冠。梅兰芳先生亲笔挥毫,以“水娟艺家,越剧皇后”相题赠于姚水娟。
除了编演古装新戏,姚水娟还向“文明戏”取经,上演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,并在舞台表现形式上不断探索。在根据沪上事实改编的《蒋老五殉情记》中,姚水娟请来话剧团的师傅设计绘制布景,首次采用舞台实景,摆上黄包车、轮船船舱等道具,还在台上搭楼,这种引入话剧和电影的表现手法的尝试,突破旧戏一桌二椅的固有单调模式。旧戏的灯光,只备照明,在姚氏的新式舞台上,则用折光和追光,随着剧情气氛的变化灯光时弱时强,还用效果模拟各种声音——轮船在海上行驶时的波涛声,人物溺海时发出的音响等,这都是旧戏舞台上所没有的新事物。这出戏在上海共先后演出116场,场场满座,创越剧票房最高纪录。另一戏《泪洒相思地》更是连演80多场,刷新剧界连演场数之记录。此时,姚水娟的声名之盛达到顶峰,成为改良越剧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1939年,姚水娟与宁波的魏素云合作,成立水云剧团,一改过去的班长制,实施起经理剧团制,保证越剧发展的可持续性,使之生命力更加旺盛。同年春节,姚水娟出版越剧史上第一本演员个人专集——《姚水娟专集》,以纪念自己到沪演出一周年。1940年秋,她又与李艳芳合作组建越华剧团。此间,各大唱片公司也都争相为她灌录唱片,丽歌和胜利唱片公司为她灌录《碧玉簪》等唱片5面;她还与竺素娥合灌唱片8面;与李艳芳合灌唱片6面。姚水娟的一些经典唱段,正是通过这种形式有幸保存下来,成为今天我们追寻她、亲近她的珍贵资料。1946年7月,姚水娟因结婚辍演,隐居杭州。算下来,她在上海的8年多时间里,共演出5000多场。
解放后,姚水娟并未功成身退,1951年,她应邀加入浙江越剧团的前身——“浙江实验越剧团”,参与男女合演的改革实验。根据新歌剧改编的男女合演剧《王秀鸾》,是她在新中国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。
1954年,宝刀不老的姚水娟凭《盘夫》中严兰贞一角,分别获浙江省和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一等奖。《盘夫》原是姚水娟的拿手好戏,早在嵊县科班学艺时,她就开始表演,以此成名。从草台班子到现代舞台,一路走来,一路琢磨,最终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,炼成真正的艺术精品。
1961年起,姚水娟进入浙江省戏曲学校,担任旦角主教老师,该校的第一批越剧花旦学员就出自她的手下,她可以说是浙江越剧表演专业教育的奠基人。不但桃李芬芳,姚水娟在解放后还历任浙江省首届政协委员、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、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……
1962年,海燕电影厂和香港大鹏影业公司为上海越剧院合拍彩色戏曲电影《碧玉簪》,经袁雪芬提议特邀,姚水娟出演李夫人一角。26年前,正是这个戏,使她赢得“三花不如一娟”的美誉,如今,年华已逝的花中之魁虽然让贤于后辈,退居配角,但伊人的表演仍如几十年前那般出色,甚至更细腻,更贴切。这部电影为这位当年的“越剧皇后”留下唯一一份影像资料,使她的形象得以在大荧幕上永久地保存下来。
1976年,姚水娟病逝杭州,寿满花甲。回顾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日子,在那锋火连天的岁月,当时流传着一种说法:上海抗战时期的影剧界升起三颗光芒四射的大明星,一颗是话剧界的石挥,一颗是电影界的李丽华,还有一颗就是越剧界的姚水娟。
(作者系长城动漫动画片编剧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