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年时报·点睛书评:《重返1976》写出了青年对命运坚忍的承担
青年时报2009年12月27日 点睛书评
《重返1976》写出了青年对命运坚忍的承担
□何志云
袁敏写这部《重返1976》,在潜意识上,一定直接发端于1976年那个初春。突如其来与“总理遗言”案的惨痛牵连,从此笼罩着她家的所有人。以二十来岁年轻女性的敏感感受了这一切,袁敏诉诸笔端就是早晚的事了。三十多年后,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读袁敏笔下的种种,依然会让人后背发紧,心头阻痛。当然袁敏是以今天的眼光和思索来打量昔日的,但印象和感受却来自刻骨铭心的当年。这构成了这部纪实文学作品文学品质的基础。我历来以为,所谓纪实文学实际上是文学纪实。是文学而不是纪实,才构成纪实文学的本性。
袁敏的哥哥,“总理遗言案”核心成员“瓜子”其实和“总理遗言”没有直接干系。他的“核心成员”身份基于这样的逻辑:只有他的家庭背景,才符合高层的政治推论(“蛐蛐儿”的家庭没有资格构成这一大案背景,真是抬举了袁敏一家,而令“蛐蛐儿”失望)。在这样的逻辑下,当年专案人员在仔细研究瓜子和蛐蛐儿的各种笔记本后就曾判断:“总理遗言”是“瓜子的脑子,蛐蛐儿的笔”。
在有过共同经历的我们这一辈中,瓜子是个少见的清醒者。他对无端牵连进这样的惊天大案非但毫无抱怨,反而在从监狱释放回家后,说什么:二十年内我们谁都不要说这个事情。好吧,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。到了今天,我们指望着他能够说出些什么的时候,他居然在电话里沉吟着对袁敏说:“这话我不是随便说的,现在看来我说二十年还是说短了……”瓜子以他对政治的敏感,尤其是对人性的洞彻,成为所有涉案者中对历史对事实最难能清醒的一人!
我相信,在《重返1976》中,袁敏执拗地在今天追索种种——这里关涉到的,是她的整个家族:父母,哥姐,自己的亲历,乃至各路朋友——始终注视着她并笼罩于她之上的,一定是瓜子始终不变的冷峻目光。严格地讲,这部纪实作品的意义,首先在于瓜子。是瓜子而不是任何别的人,成了这部作品的主人公,从而成为袁敏苦苦追索的真正灵魂,这一点值得我们倍加珍视。
瓜子和蛐蛐儿长达几十年的夹缠,读来就像是一种宿命,瓜子曾无可奈何地说:“我们俩命中注定有个死扣难解难分”。从瓜子被蛐蛐儿拖进“总理遗言”大案起,无论蛐蛐儿怎样沉沉浮浮,只有瓜子对他一如既往,永远不变。如果说,当年蛐蛐儿伪造了“总理遗言”,看到他政治上崇拜的瓜子二话不说埋头就抄时,他意识到的不是别的,竟只是自己“成功”了,这一令人心悸的细节,还能够用年轻人懵懂无知来做原谅,那么,当蛐蛐儿口吐鲜血生命垂危之际,父母和妻子居然无动于衷,只有瓜子不顾一切舍身以赴,读来则让人心里一阵阵发紧。瓜子果然再次被拖进生死攸关的厄运。他说蛐蛐儿“垂死前又一次拽住了我”,其实没有任何人能拽住另一个人,除非他自己冲上去,毫不顾忌地把对方当做唯一。
然而瓜子终是挺过来了,他说:活着就是好的,活要活得真好,活着才能更好,这是他发自肺腑的人生体验,其实也是他一路坎坷走来的最根本的支撑,这支撑的灵魂,就是一个有理想有原则的中国青年,对于命运无言而坚忍的承担。
